有時明明需要幫助,卻開不了口 ? 該如何好好拜託,讓對方願意幫你,而且連幫你的人都快樂,本書作者海蒂.格蘭特,寫出這本書,用最新動機科學教我們如何求助,讓關係更好更長久 ! 本書分為三部 :
第一部 : 克服社交恐懼
1. 告別玻璃心 : 被拒絕就像刀割一樣痛,渴求人際關係是我們的天性,不要彆扭,那會讓人感覺笨拙 。
2. 化被動為主動,讓人無法拒絕你 : 我們常常低估自己獲得協助的可能性,一般人比我們認為的更願意幫忙,拒絕他人會帶來痛苦,曾經幫助過你的人,後來更不可能拒絕你,因為這樣會造成認知失調 。
3. 讓幫助你的人感覺良好 : 助人者在幫忙後,會更喜歡受其幫忙的人 。幫忙他人可以提振正面情緒,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友善美好 。開口求助時,不自在、繞圈子反而不好,要開創機會,讓助人者對自己和求助者都感覺更良好 。
第二部 : 到底該怎麼開口
4. 動機的驚人力量 : 沒人喜歡被控制,讓別人做自己,有自己的選擇 。威脅、利誘,都會摧毀內在動機,當人覺得是被迫幫忙時,心理上的益處會消失 。有些常用的影響力策略會讓人覺得被算計,反而降低協助品質 。
5. 為何沒人理你 ? 請求協助的四個關卡 : (1) 贏得注意 : 要夠特別,也要懂得察言觀色 (2) 清楚表明你需要幫忙 : 直接求助,具體說明,避免內心戲 (3) 讓對方說願意,擔起責任幫你 : 最好個別詢問,避免責任分散 (4) 請求合理,別人才能有效協助 : 說清楚需要什麼,別要付出什麼,對方做得到的,保持開放心態,即使實際接受的幫助可能和你原本要求的不同 。
6. 七種溝通地雷不要踩 : 過多道歉、別太刻意強調對方有多熱心、不要低估別人的付出、強調只是幫個小忙、提醒別人欠你人情、表達感謝一直談自己 。要多在意別人的感受,稱讚對方,表明自己受到的恩惠 。(1) 強化內團體感,讓別人把你當作自己人 (2) 讓人有機會展現對正向身分(貴人)的認同感 (3) 讓人有機會看到因為他的付出產生的實際效能 。
第三部 我們同在一條船上
7. 給對提示,就能強化內團體意識 : 我們都偏好幫助自己人,別讓自己變外人 。光是「一起」兩個字,就可激發向心力 。強調共同目標 。找出共同敵人 。談共同感受,比攀關係有用 。
8. 營造認同感,最能強化正向身分 : 我們喜歡能證實我們想法的人 。感謝能讓幫助你的人連結起來,讚美他的好心、大方、無私、無可取代 。
9. 強化效能感,讓人願意給你更多 : 讓人看到幫了什麼忙,感覺自己有用,是激發幫忙的最重要動力 。給人機會幫助你,豐富彼此的人生 。不是為了好玩,而是為了發揮影響力,缺乏目的與意義,就會失去動力 。(1) 說清楚求助需求,講明要別人怎麼幫你 (2) 讓幫你的人知道後續發展,確信他人有影響力 (3) 如果可能,允許他人選擇幫助你的方式 。